立陶宛是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国家,人口总数大约在三百万左右,尽管国家规模不大,但该国在篮球领域的实力非常强劲,常常位列全球顶尖水平的前五名行列,在立陶宛,篮球被视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当地民众普遍认为这项运动具有宗教般的地位,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称得上是篮球爱好者,同时,教练的数量也十分可观,几乎与人口数量持平,而且无论遇到哪个人,他们大多都能与你进行非常深入且专业的篮球话题交流。
2014年5月4日,在维尔纽斯市,一场名为“运动星期天”的活动举行,众多体育迷聚集在盖蒂米诺街,进行各自偏好的体育项目,图为“少林”武术俱乐部的孩子们在表演中途玩起了篮球。
佛山俱乐部与立陶宛篮协合作的首项举措,是今年1月派遣9名16岁到18岁的球员前往立陶宛,接受60天的强化训练,这些球员的指导老师是世界篮球界的知名人物萨乌留斯,中国的教练由前八一男篮的李克担任,负责身体训练的专家是立陶宛国家队的现任体能师西吉塔斯。
这位特训的主管是萨乌留斯,他曾是CBA的最佳外援,也是立陶宛男篮的队长,现在担任立陶宛国家青年篮球队的主教练。
此次特训的教练员李克,来自中国。他从事篮球相关工作,并且他的父亲李玉林也是一名篮球教练。父子二人共同活跃在篮球领域,成为了中国篮球界中较为罕见的教练组合。李克在两个月内,深入基层进行了观察和调查。他利用这些经历,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以《西行漫记》为标题,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李克本人曾经是八一男篮的成员,后来转型成为教练。目前,他担任佛山龙狮篮球俱乐部的教练职务。
↑体能教练西吉塔斯在给球员们示范动作。
一月份下旬,我国运动员抵达立陶宛进行集中训练。三月七日,训练宣告结束。这两个月期间,队员们战胜了时差调整、饮食适应、语言沟通等多重挑战,在立陶宛漫长寒冷的冬日里迎来了中国的羊年新春,经历了对许多球员而言都是首次的海外训练经历,度过了一段可能对他们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宝贵时期。
刚到的时候,那位被称为“欧洲凯撒”并且曾经担任中国国家男篮教练的尤纳斯(前排左三)探望了球员们,他也是第一次指导中国选手,还特别向尤纳斯请教了怎样改进训练的方法。
球员们表示,这次训练对他们来说十分宝贵,能够全面认识立陶宛的篮球传统、积淀以及比赛风格。范子铭作为国青队一员补充说,特训初期,因为篮球理念的出入和沟通不畅,交流存在障碍。不过经过彼此适应和加深了解,慢慢能领会教练的安排,毕竟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球迷网,那就是篮球。
球员芦家琛表示,受时差、饮食及天气等因素制约,初期训练时面临不少困难,身体状态欠佳,团队配合也不够顺畅,与当地球员的早期交锋中失误频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加之队员间兄弟般互帮互助、经验共享,球队表现逐步提升。
萨乌留斯和团队成员们正在进行训练活动。照片里的那位中国女性名叫简玲,她在立陶宛当地工作和居住,能够使用立陶宛语和英语进行交流,并且担任了这次强化训练班的联络翻译工作。
参与此次训练的人员是核心,他们对于训练过程的体验非常直接。胡荣浩这位队员表示,立陶宛的同行在防守力度、快速反击以及集体协作等方面表现更为出色。整个训练期间,大家进行了将近二十场实战,碰到难题会立刻进行反思,队员们从中也获得了不少成长。
焦世民向外界表示,对于特训他们有一个构思,前往立陶宛并非为了改造,而是为了融入,不去破坏自身已有的优势,而是去学习立陶宛更出色的方面,并将这些方面融合在一起。
↑胡荣浩(前)和焦世民在体能教练西吉塔斯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李克向记者表示,此次集训有助于球员们认识当地的风土人情,明白立陶宛为何能以人口不多的国家身份获得如此出色的表现。他称,立陶宛的篮球蕴含着强大的气场,在能容纳一万五千人的场地上,当全部观众在比赛开始前齐声高唱国歌时,那种气势实在无法用言语形容。
↑李克指导球员进行力量训练。
李克表示,立陶宛的篮球培养方式继承了苏联及传统欧洲的训练理念,形式较为单一,但内容扎实有效,风格端正规范,强调集体配合与防守策略。该国球员能力分布相对平均,这一特点使得立陶宛能够持续处于较高竞技层次。
↑李克在观察球员们一打一训练。
立陶宛小球员的篮球学习很早就开始了,通常在七岁左右就会参与系统的训练活动。李克表示,立陶宛的篮球根基相当扎实,当地小运动员在完成文化课程的同时,也会接受篮球方面的锻炼。除了日常训练,他们每周还要参加两三场实战比赛,到了十二三岁,每年参与的比赛数量能达到七八十场之多。这样的训练平台让他们能够持续练习、不断实战,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立陶宛教练的思路一直很稳定,因此球员从幼年到成年的培养过程都十分规范。
↑同时为国青队员的骆永轩(前)和队友们在训练。
↑球员王義晞在训练。

李克表示,篮球是立陶宛的象征,从政府部门、篮球协会到普通民众,都对这项运动有着深刻的理解。该国已经将篮球视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篮球不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常态。
↑球员芦家琛(左)和宋帅在训练中。
↑球员骆永轩(前)和岳鹏在训练中。
这次训练,李克觉得,是个全面认识立陶宛篮球与文化的好时机,队员们能接触多样的比赛风格、指导方式以及环境,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见识。部分立陶宛的训练方式未必契合中国运动员的特点,由于中方球员与欧美球员在体质构造及肌肉状态上存在差异,当地流行的体能锻炼体系未必对中国运动员有效,不过专项强化训练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适应水平,还能增强他们根据情况挑选并运用恰当训练手段的技巧。
↑特训营队医帮球员芦家琛处理伤口。
↑训练后的球员宋帅满头大汗。
李克作为中方教练和球员们的负责人,表示球员们对语言和饮食方面存在些微不适,不过团队明确此次前来旨在学习交流,并非追求个人安逸,而是要珍惜时间,尽可能吸收更多知识。
↑为了庆祝强化训练的顺利结束,翻译简玲为为祖国效力的男士们准备了糕点。
↑萨乌留斯和特训营的立陶宛同事品尝蛋糕。
特训营的主教练萨乌留斯,在CBA联赛中荣获最佳外援的称号,尽管他仅在二十年前于中国参加过一个赛季的比赛,却赢得了众多球迷的喜爱,就连特训营里十多岁的球员,也都知道他当时是“无法被攻破的”。
他告诉对方,这是他初次带中国运动员训练,觉得挺困难,由于中国的篮球传统和运动员状况与立陶宛不一样,不过他和同事们正尽力给予最优质的指导。
↑萨乌留斯在指导中国球员。
来参加特训的我国运动员,萨乌留斯评价他们颇具潜力,在训练期间,他们的体格条件和球技水平持续增强,个人表现和集体协作能力亦逐步提升,对赛事的认知程度也在持续加深。
↑球员萧灿斌(右)与岳鹏进行一打一训练。
↑球员范子铭(前)与队友进行一打一训练。
萨乌留斯表示,立陶宛篮球特别看重防守环节,或许有时比赛分数不会太高,不如NBA的比赛那样精彩,不过防守对于比赛胜负有着关键影响。而且防守是他一直向中国球员强调的核心要点。
↑球员们在进行训练。
篮球已顺利落入篮筐之中,这精准的投射,似乎也彰显了此次行动的重要价值。
中国球员去立陶宛训练,李克表示,期待双方合作能持续,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平台。萨乌留斯回应,尽管两国距离遥远,但愿两国球员有更多切磋技艺的机会。他本人计划今年四月率队来华比赛,希望在中国能遇见往日的球迷和故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