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陶刚
九张黄牌、三张红牌,刚刚落幕的上海德比激战,刷新了中超罚牌的最高纪录。由于存在很大争议,执裁马宁的姓名,于短时间内迅速走红。
由于赛事中裁判的苛刻执法,马宁被称作“判罚专家”、“牌面仲裁”。不过,在动作多显粗鲁、鸣响平衡哨成风气的中超赛场,我们或许更应感到幸运,存在一位风格独特、果断执行裁判职责的裁判敢于挺身而出,尽管他并非完美无缺。
“有种你罚我”陋习已久
这场对决中,上海申花提出的三个红牌处罚请求,涉及吕征的暴力铲击、柏佳骏的恶意踢踏,以及李建滨对裁判的暴力冲撞,所有行为都被认定事实清楚。
比赛过程中,队员试探裁判执法尺度是惯常做法。针对上海德比,比赛刚开始3分钟,马宁就向申花卡希尔亮出黄牌,显示出本场裁判吹罚较为严厉的立场,不过为何申花队员依然不断向前进攻呢?
裁判出示第一张黄牌——
普通队员:哎呀,我领到黄牌了,需要控制住,小心再得一张罚牌。
有些中国球员:哎呀我领到黄牌了,我的表现需要更夸张些,毕竟裁判不会把我罚出场。
裁判出示了第二张黄牌——
正常球员:裁判好凶残,这下比赛难踢了。
部分中国球员:这下好了,随便怎么铲,裁判也得忍着。
裁判出示第二张红牌——
正常球员:今天走背运,少输当赢吧。
部分中国球员:和裁判拼了,推你怎么了,有种把我们队全罚光。
这些想法纯属想象,不过大体上讲,裁判的判罚经常显得犹豫,在罚下球员或判给点球后反复确认,这是中超联赛中常见的状况,许多球员也因此习惯了无节制的行为,甚至产生了挑衅裁判的倾向,但这次申花队却遇到了风格独特的马宁。
“控场能力”非裁判义务

众多意见指出:裁判马宁每次出示判罚时都非常精准,然而他仅仅依靠红黄牌来威慑对手,却不会管理比赛局势,维持比赛的激烈性,专业能力实在糟糕。
足球裁判最核心的任务是确保规则得到贯彻,维护比赛正常进行,而“掌控赛场”并非裁判天生就必须做到的。比如,你平时唱歌,能跟上节奏不跑调,就算达到了基本要求,至于能否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那是艺术层面的追求。针对目前中超赛场的情况,裁判能够做到公正判决,已经算是比较尽责了,这也足以让球员和观众感到满意。
在双方直接对抗的比赛中,上海队的运动员连起码的竞赛规范都不打算遵守,依据中央台评论员的评论,“简直如同前来寻衅的”。在此情形下,还期待裁判员施展高超技巧,显然过于苛刻。
申花“戾气”从哪里来
对阵上港的较量,情绪难以自控的,并非只有申花队内的运动员。第二阶段,申花方面被出示了第二张黄牌,随后又领到直接红牌,上港的助理指导沃克面带微笑地走上前,用手拍了拍申花工作人员张川的脸颊,以此给予抚慰,却没想到张川会突然像触电一般倒地,并向第二裁判示意自己受到了攻击。这个人啊,运动员在场上为了获得罚单或许还能理解,你在场边翻滚折腾有什么意义?更何况沃克曾在申花担任守门员教练,大家都是自己人好吧。
比赛结束后,上海申花队的官方微博转发了俱乐部董事长张晓辉的言论,他强调说这并非申花一队的失败,而是整个上海足球的败绩。球队的内部刊物则指责马宁缺乏能力,并且暗指在之前的德比赛事中,担任执法工作的裁判陆俊成为了比赛的焦点,而后来这位存在争议的裁判已经被绳之以法。
俱乐部自上而下,全无反思自身过失的表示,反而将比赛失利悉数推给裁判,这并非一个成熟机构的应有作为。另一方面,从管理层到翻译,从官方账号到队内刊物,再到场上球员,这种不良风气一脉相承,申花早已在德比中迷失自我,淡忘了足球的根本。
裁判缺点是没再狠些
上海德比战裁判马宁,并非毫无瑕疵的判官。比赛伊始双方就爆发冲突,倘若他对卡希尔亮出第二张黄牌,同时给予上港孙祥同样的判罚,或许能收到更佳的场面控制效果。
马宁的另一个问题,是后半场执法标准比前半场有所放宽,否则上港队的武磊也应被红牌罚下,申花队还可能再被罚走第四人。裁判有所顾虑球迷网,或许是出于申花队已经遭停三人,若再罚两人,比赛将被迫中止,情况会变得非常严重,他未必能应对这样的局面。
马宁虽然心存疑虑,但他表现出的胆识完全值得赞扬,并且他判罚准确,吹哨时没有明显偏向任何一方。事实上,德比战中领到红牌的柏佳骏,在上轮联赛时曾连续铲倒恒大的郑龙,却未受处罚,这引发了很多人对“偏哨”的质疑。如果马宁本场比赛的判罚,将来能成为联赛判罚的参考依据,无论是对营造良好的赛场氛围,还是对保障球员权益,都将是有益的。
假如遇上了外国名哨
近些年中超的裁判判罚尺度有所变化,争议判罚减少,但相对公平的判罚增多。马宁的执法方式引起了很多讨论,主要原因是裁判开始变得公正,这让一些人感到意外。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上海德比赛事中出现外籍主裁,将会是怎样的景象?英国裁判韦伯,曾是继意大利科里纳之后最出色的裁判之一。2010年世界杯决赛,韦伯如同分发纸牌般,出示了14张黄牌和1张红牌,因此获得了外界广泛的称赞。而2006年世界杯裁判伊万诺夫则更为“严厉”,在荷兰与葡萄牙的淘汰赛中,他一共出示了4张红牌和16张黄牌。
再审视一下先前西甲的加泰罗尼亚德比赛事,巴萨的后防球员阿拉巴因一次犯规被判罚后,仅仅因为口头表达不满“他们总是针对我”,便遭到西班牙资深裁判拉霍兹的直接红牌罚下,当梅西对此提出疑问,拉霍兹回应称:“你或许有正当理由,但我实在无法忍受任何球员对我每一次判罚的质疑。”试想一下,倘若申花队遭遇如此情绪化的裁判,结局可能会是怎样。
德比赛事意义非凡,参赛者承受巨大心理负担,据此认为裁判需特殊对待,这种观点实属荒谬。倘若如今给予偏袒,将来球员在国际舞台上遭遇不公时,又有谁能给予理解?所有中国运动员,都必须学会真心实意地敬畏足球竞赛规则。
本报记者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