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甲天津权健6000万求购张鹭!本土球员身价为何暴涨?

发布人:球迷网 信息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24直播网 人气:

昨天传出中甲天津权健开价6000万元求购辽足门将张鹭的消息,这个价格是2年前后国足现役主力门将王大雷由申花转至鲁能时价格的2倍,本土门将身价涨幅超越了时下国内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在这个冬天本土球员身价暴涨已成“气候”,部分国脚身价达到甚至突破人民币亿元。金元主导国内职业足坛转会市场的当下,绝大多数投资人的着眼之处,似乎过多聚焦在锦标与功利的层面,俱乐部过去多年漠视青训,使得中国足球人才储备出现严重断层,如此一来,水平本就普普通通的本土球员,在人才贫瘠且老东家惜售的情形下,身价被抬高到虚高的程度,不断膨胀的球员转会市场“泡沫”,除了展现投资人的豪迈之外,根本无法从本质上扭转本土球员竞技能力整体低下的状况。

本土球员“亿元时代”快要到来

本周早些时候,丁海峰转会的消息成为由华夏幸福官宣之事,据相关了解,丁海峰转会价格为5000万元人民币这一情况,创造了辽足球员转会所达历史最高身价纪录,而此时距离去年同期于海以同一价格刷新本土球员转会身价纪录仅仅过去了一年时间,但处于这个“金元横行”的国内职业足球年代,本土球员身价纪录刷新速率提升已然成为常态状况,就在上赛季联赛中段情况,孙可被权健以6600万元的身价从舜天队现苏宁队挖走 。如果说类似孙可这样处于职业黄金年龄的国家队当红球员身价飙升是情有可原的,那么“权健开价6000万元求购辽足门将张鹭”便给人一种打破足球市场规律的感觉,要明白2年前,国足“一门”王大雷从申花转投鲁能时的身价仅为3000万元。

然而,这般手笔的转会,除了会引来外界的惊叹以外,是无法抑制本土球员身价持续不断暴涨态势的。举例来说,华夏幸福从富力引进了年近30岁的前国脚姜宁,据说其花费已然超过了5000万元。有一位国际足联持证经纪人,向北京青年报记者透露,他曾代国内某老牌俱乐部,向另外一家国脚集中的俱乐部询问某替补国脚的转会身价,得到了“1亿元以下免谈”的答复,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吴曦被标9000万元身价的消息被爆料出来了。至今,和转会传闻有关联的恒大国脚于汉超,其特点异于他人,荣昊特点也不同,任航特点同样有别 ,然而,他们的身价都被标注到人民币8000万元以上,并且,直至今日这些球员依然未有明确最终去向,很大方面是由于原属俱乐部在等待好时机卖高价,他们本人也在权衡利弊,为获取高额签字费、薪酬待遇而择时出手,用某经纪人的话说,那就是 “俱乐部期望等待最佳时机卖出获好价,球员同样要权衡利弊,为谋取高额签字费、薪酬待遇适时出面,中国本土职业球员亿元时代很快来临。”

土将惜售 人才断档 无奈“啃老”

亿元时代到来_本土球员身价暴涨_中超本土球员转会费

几天前,郑达伦以2000万元价格从上海上港转会至天津权健,当时,他的原队友在网上吐槽,质疑“他(郑达伦)居然能卖2000万?”要晓得,在2015赛季,这名球员的名字甚至都进不了替补名单。几天前,一位中超豪门俱乐部负责人向北青报记者无奈表示,“我们俱乐部早就放弃引进内援的计划,因为根本找不到能用得上且待售的本土球员。我们看中的一名国脚起价8000万元,没法谈,这个价格折合欧元、美元完全能够在欧洲买到一名优质外援。”

部分国内足坛经纪人透露,与其说俱乐部攥着本土球员,舍不得出售,倒不如这么讲,能够适应中超比赛节奏的优质本土球员实在是非常稀缺,就连当初水平不怎么样一般化的球员,都被各家俱乐部争着抢着惦记,国脚的身价怎么可能不上涨呢,现在国内球员转会市场绝对是卖方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啊。至于本土球员稀缺的原因,经纪人给出了解释,教练员给出了解释,中国足协的官员也给出了相近的解释。2015赛季中超颁奖大典于去年11月举行,现场媒体记者意外发觉,联赛最佳年轻球员奖项这个颁奖“固定科目”空缺,虽说恒大王军辉、富力叶楚贵、申鑫吴毅臻等3人曾在候选者里排名靠前,可因为上个赛季他们上场率以及各项数据没达到入围候选标准,所以致使该项评选难产。对此而言,中国足协一位官员直言,“本土球员身价为何长得离谱呢?还是中国足球人才青黄不接造成的,瞧瞧傅博率领的国奥队中,有几个能在中超打主力呢?”他从海外补充球员,这是由于国内联赛可选的有才能的人实在太少,看看最近几届国青队的表现,再看看最近几届国少队的表现,实际上不难明白国内职业联赛人才储备为何会出现严重的断层,许多职业俱乐部青训效果不好,或者对相关工作不认真,他们找不到理想的本土实力强大的援助者,能怪谁呢?

足协、俱乐部危机意识待提升

在2014赛季,中国足协推出了一项全新的联赛,该联赛是职业俱乐部精英梯队联赛,旨在对职业俱乐部人才基础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并且要对职业俱乐部人才储备加以充实。提到此事 ,一位协会元老回忆 ,称中国足协职业联赛部门 ,早在2011赛季 ,就将“各级梯队建设”编入职业俱乐部准入细则当中 ,然而因为缺少竞赛杠杆的支撑 ,相当一部分中超 、中甲俱乐部球迷网,为了“达标” ,匆匆从注册所在地体育部门序列的梯队 、专业训练队 ,甚至社会组织培训的“非正规军” ,临时请来“挂靠” ,这类应付之举 ,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职业球队人才危机 ,且由于这样“挂靠”的球队 ,从归属上与职业俱乐部不存在严格隶属关系 ,所以缺乏规范遴选的所谓梯队 ,其成员质量低下 ,可想而知 。

一位常年参与青训工作前职业球员这样讲,不过需要阐明的是,因为上述多数俱乐部,要么成立时间不长,要么青训意识增加晚些许,短期内达不到人才输送规模化、优质化。现在本土球员人数稀缺,是过去多年足球圈轻视、敷衍青训导致的后果,透支如此严重,偿还这笔债并非易事。还好多家俱乐部已有加大青训投入想法,如果在这方面所有俱乐部都有竞争意识,那对中国职业足球是幸事。文/本报记者 肖赧